close

  據媒體報道,近日百度百科攜手北京植物園,為園內的百餘種植物懸掛了4000多個“植物二維碼”,五一期間進園觀光的游客,只要拿起手機掃描這些二維碼即可鏈接到百度百科上,進而可以瞭解到該植物更詳細的知識,包括形態特征、生長習性、栽培技術、繁殖方法、以及植物文化相關的內容。據瞭解,除了北京植物園,濟南泉城公園、洛陽國花園和洛陽海洋館都已經落地了百度百科二維碼,即將落地的還有北京動物園、武漢植物園等。
  一場O2O秀?
  百度百科這種植物二維碼,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以至於許多評論者都將目光投向O2O的視角,認為百度此舉,是一次O2O的嘗試。
  更有論者將其和2011年紐約中央公園的那次成功二維碼營銷相比較。同樣和植物有關,在當年的植樹節,紐約中央公園在一些重要景點放置了放置二維碼,用戶掃碼以後會看到中央公園的一些資料,包括在這裡拍過的電影、發生的歷史事件、景點的詳細介紹等等。
  作為一個O2O的導游新體驗,紐約中央公園成功的吸引了年輕人的關註。而百度百科的植物二維碼與之在基本理念上,確實有極大的相似之處,通過這模式,確實可以實現接地氣式的吸引,可以通過有趣的呈現方式,增強年輕人目標受眾的使用體驗和粘合性。但這並非百科和地面“店”們合作的全部,這其實並不是一次標的在於營銷的簡單活動
  公益,可以說是題中應有之意。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年輕人,已經陷入了現實和虛擬脫節的狀態,最簡單的一個詞彙就是“五穀不分”。比如我們可以如數家珍的說出各種植物的特性和價值,亦可以在答不上來時,玩一把“不知道問度娘”,但真正在面對這些植物時,壓根不知道它到底是我們“淵博”知識下對應的哪個數據選項。
  這些植物二維碼,真正讓人們自身實現了O2O,如果繼續延伸下去,這種O2O,將線上知識和線下需求無縫連接,或許真的讓百科實用化……
  找到“它”才能打破瓶頸
  百度百科這個植物二維碼,其實恰恰體現出了百度一直想實現的使命——連接+找到。
  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百度百科本身就是一個最有效的承載,這個依靠眾包智慧形成的龐大百科全書,一直有一個難以迴避的弱點,即浩若煙海的百科知識如何變得更有實用價值。這其實也一直是過去實體百科全書、乃至教育的一個癥結和最終訴求。
  而簡單地植物二維碼在某種程度上,為“連接+找到”實現了一個突破口,讓百科無處不在,這是一個近地解決方案,除了讓百度百科這個看似偏重傳統互聯網的物件找到了移動互聯網入口,也讓二維碼這個目前看起來很移動互聯網雞肋的物件,有了更實際的運用空間。至少,使用它,每一個人都能在疑惑的時候,“連接+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甚至在略帶娛樂性的同時,得到更多的啟示。
  這其實就是百科,或者說是百度的題中應有之意。也是每一個人使用百度,最想達到的效果所在。而植物二維碼就是打破瓶頸的一個快捷方式,但並非唯一,也無法全部解決知識與使用之間的距離,畢竟不可能給每個植物都貼上二維碼,而且沒法拓展到動物上,它們可沒這麼老實,但至少這是一個可貴的突破。
  如何更快更好地找到“它”,或許我們還可以做更多大膽的猜想。僅僅就百科而言,或可以將眾包的理念發揮到極致,從植物園走進科學院,去加重加深百科的積澱,甚至移動視頻化,將科學“果殼”敲碎,用有趣的生活試驗分享來呈現它。掃一掃,就分享到百科之上。又或者逆轉過來,將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發揮到極致,對不認識的物件,對有疑難的問題,掃一掃,拍張照,在百度知道中分享,在搜索引擎中快速檢索,在眾包的百科中瞬間獲得答案……(源自比特網)【打印】【頂部】【關閉】
     (原標題:植物大戰二維碼 百度百科想玩什麼“游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b60qbcx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